水利部: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******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有关情况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关锡璠介绍,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,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工作,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对防治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贫瘠、河道淤积、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。
黄河目前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,做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关系到这个区域的生态保护大局,也关系到黄河水沙协调和长治久安。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》对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作了总体部署,明确将黄河流域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,要求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。
下一步,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,按照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的相应安排,继续将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。从加强预防保护、推进系统治理、强化监测评价等三个方面来加力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。(记者 刘昊)
我国新增18处国际重要湿地 总数达82处 面积764.7万公顷******
本报北京2月2日讯(记者黄俊毅)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。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,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、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、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。至此,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,总面积764.7万公顷,居世界第四位。
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“湿地修复”。当日,我国在浙江杭州西溪举办主场宣传活动,并发布2022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成果。结果显示,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,湿地总面积比上一年有所增加,水质呈向好趋势,水源补给状况保持稳定;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有所提高,分布有湿地植物2391种;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,黑龙江、湖北、山东和海南等地的退化湿地得到有效恢复。
自1992年加入《湿地公约》以来,我国积极应对湿地面积减少、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,“十三五”期间,安排中央投资98.7亿元,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53个,湿地生态效益补偿、退耕还湿、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余个,修复退化湿地面积46.74万公顷,新增湿地面积20.26万公顷。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